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02/21张晓勇:17岁以理科状元考入清华,如今46岁当保
- 02/21大学毕业后,文科生与理科生有啥差距,知识积
- 02/2195年理科状元清华毕业,最后却籍籍无名成保安,
- 02/21理科之所短,文科之所长?
- 02/21辽宁一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(理科+文科)
后恋上汉服
漫步城市街头,迎面走来几位仿佛是“穿越”而来的少男少女,已不能算是什么新鲜事。近几年,一股穿汉服的热潮在年轻人中盛行:一袭颇有仙气的衣袍,配以发簪等饰物,成了越来越多“90后”、“00后”的“出街装”。
当作普通的衣服来穿
汉服泛指汉民族传统服饰,是一整套包含了衣裳、鞋履、配饰等的服饰系统。有一个观点是,汉服并不具有正式的定义,而是喜爱这类传统服饰的人们为其归纳出的概念。
古装电视剧作为流行文化的代表风靡一时,部分以汉文化为背景的剧集中,人物考究的服饰造型被加以戏剧化的呈现,让汉服从博物馆走向了大众视野。
“95后”北京女生胡瀛从小就喜欢看古装电视剧。《大明宫词》里太平公主淡雅飘逸的“齐胸襦裙”、典雅 灵 动 的“广袖”,让童年的她着迷不已。
互联网对于汉服的推广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,从一开始的论坛、微博到现在的短视频平台,汉服文化的传播边界不断拓宽,逐渐成为“互联网原住民”的一种穿搭时尚,满足了他们展现自我、寻求圈层认同的需求。
在互联网世界里,他们互称“同袍”。他们会在不工作的时候,把汉服“当作普通的衣服来穿”,可以穿着逛街,也可以穿着在家做饭。
近年来,网络创作者李子柒推出了一系列主题为“中国传统生活方式”的短视频。视频中的她经常身着一身“交领右衽”的汉服,骑着骏马穿过四川青翠的山林。她也会挽起粗布袖边,亲手为一匹布料染色,为自己和家人缝制衣衫。她上下翻飞的双手和翩翩起舞的裙摆一样引人注目,与乡间鸟鸣花香的自然情调相映成趣。
贴身的一件“小衣”(内衣),腰间的一条佩带,让这些恋上汉服的年轻人将美的传说变为日常的触手可及,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与传统文化对话
传统融入生活,也带来了一场精神领域的“复活”。
唐代孔颖达在《春秋左传正义》中写道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包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服饰在中国文化里一直占据重要地位。汉服之所以能赢得年轻人的“一见钟情”,除了精致的造型,还因为文化和历史在其中千百年的沉淀,使其优雅而有韵味。
霓裳纹绣间,藏着不同时代不同城市的民俗、精神和审美。
去不同城市旅行时,胡瀛会“顺应地域”,穿不同形制(款式)的汉服——去江南一带她会选择“宋制”,去西安、敦煌等西北地区则会选择“唐制”。在胡瀛看来,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通过不同样式的汉服保留了时代的印记,穿对合适的汉服,才能更好地领略文化胜景。
因为觉得穿汉服“很优雅很古风”,安徽宿州的“00后”女生兔子加入了大学的汉服社,了解多了,她发现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。在学校举办的第一届诗词大会决赛上,穿上了人生中第一件汉服的兔子,感觉汉服给了她精神加持,让她和那些诗词作者离得更近,自己在比赛中也发挥得更加自如。
年轻的汉服爱好者们正在通过这种显性的文化符号,寻求背后隐性的文化精神。他们将穿着汉服作为与传统文化直接对话的渠道,在与汉服互动的过程中,逐渐积累起一种文化认同。
网友“寒悲子”介绍,在中秋节、上巳节等传统节日里,他所在的深圳汉服爱好者团体会组织主题活动:在设有“曲水流觞”的茶坊内,男生女生们身着汉服相聚,他们吟诗、弹琴、点茶、制作糕点,把对汉服的喜爱扩展到诗书礼仪等相关的传统文化领域。
一个新兴产业
汉服不仅是“同袍”圈子里的关键词,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。
据艾媒网发布的《2019~2021中国汉服产业数据调查、用户画像及前景分析报告》,中国的汉服爱好者在2018年已达到204.2万人,同比增长72.9%,汉服产业总规模突破10亿元人民币。
公开数据显示,仅2019年天猫“双11”当天,截至下午2时,汉服成交金额就已达到1.8亿元,其中“90后”消费者群体消费总额超9065万元。
“我们这一代人,是‘有汉服可以买’的人。”“90后”女生王佩鸣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机——以前,人们能买到的汉服品质不够好,穿汉服出门也不是一件容易被接受的事情。
竹山每年会买10套左右的汉服,每套价格“基本控制在600元以内”。和大多数汉服消费者类似,她知晓汉服制作工艺的复杂,因此能接受其相对较高的价格,对品质更为在意。
文章来源:《理科爱好者》 网址: http://www.lkahzzzs.cn/qikandaodu/2021/0222/592.html
上一篇:北京汇发宠物中心致力于犬芯片标识的植入推广
下一篇:疫情向好报复性运动可能适得其反